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671章 保定市涞水县非遗-高洛音乐会、西义安村南乐会与布艺(第2页)

演奏形式与曲目

西义安村南乐会所使用的乐器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包括大管子、笙、笛、二胡、小唢呐、云锣等,其中大管子为主奏乐器;“武场”则包括鼓、板、铙、钹、铛子等。演奏曲目丰富多样,既有传统曲牌如《朝天子》《小走马》《水里音》等,也有戏腔《二黄》《梆子腔》《上四调》等,还有时令歌曲《十五的月亮》《母亲》等。

传承与发展

西义安村南乐会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在保定幼专刘浩老师的帮助下,该乐社成功申报为保定市级非遗项目。如今,西义安村南乐会经常参加各类文化活动,成为展示涞水县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

布艺(耳枕制作技艺):濒临失传的手工艺瑰宝

布艺(耳枕制作技艺),作为涞水县的一项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品,同样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耳枕,别名“御枕”,又名拐枕,在清朝末期多是宫廷御用或大家贵族、闺秀结婚必陪送的礼物。

历史渊源与传说

耳枕的制作技艺源于清朝末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传,当年慈禧太后“闹耳底”,御医为了减轻她的痛苦,研制了这种透气耳枕。耳枕的六个面各有一个孔,侧身睡时,耳朵放在孔里,不仅透气凉爽,还可以在下面的孔里放上一个小盒,收集脓水之类的。耳枕的形象代表大富大贵,方方正正,寓意平平安安、四平八稳、事事正通、财路广进。

制作工艺与特点

涞水县手工耳枕制作技艺选料精良,做工精细,设计独特。耳枕由最初的生活用品变成符合现代人生活的工艺品、礼品、收藏品。在继承传统的方法上,后代人深入钻研,潜心研制,在传统六孔耳枕的基础上,又相继推出十孔、十四孔、十八孔等一系列耳枕,并创品牌“谦源通”。这些耳枕集美观、实用为一体,成为现代家居装饰、鉴赏收藏、馈赠亲友之稀有佳品。

传承与创新

耳枕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涞水县的传承人并未放弃。他们通过创新设计、拓展市场等方式,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焕发了新的生机。如今,耳枕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结语

高洛音乐会、西义安村南乐会与布艺(耳枕制作技艺),作为保定市涞水县的非遗瑰宝,各自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涞水县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