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保定市唐县非遗-漆扇、古建砖瓦制作、风车、京绣、快板(第2页)
风车的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匠人的智慧。匠人们选用轻便的竹子或木条作为骨架,用纸张或布料制作风车的叶片。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组装,使风车能够在微风中轻松旋转。制作过程中,匠人们注重细节,每一个部件都要精心打磨,确保风车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文化象征:田园生活的诗意表达
风车在唐县不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是田园生活的诗意表达。它代表着农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在乡村的田野间,随风旋转的风车仿佛在诉说着农耕文明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同时,风车也成为了唐县乡村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着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四、京绣:针尖上的皇家风范
历史地位:燕赵大地的刺绣瑰宝
京绣作为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唐县南唐梅村非遗工坊的京绣作品闻名遐迩,其作品《福禄寿》《天下第一寿》入选中国非遗十年成果展,展现了唐县京绣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技艺特色:针法繁复的艺术盛宴
京绣以针法繁复、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着称。唐县的京绣传承人陈芳刚放弃北京工作返乡创业,带动农村妇女“绣”出致富路。在京绣制作过程中,匠人们运用了平针、滚针、打籽针等20多种针法,将丝线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栩栩如生的图案。《福禄寿》集合了23种针法,展现了京绣的极致工艺;《天下第一寿》则耗时9个月匠心打造,用三蓝丝线勾勒出清雅福寿,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传承创新:政策扶持下的活态传承
为了推动京绣的传承和发展,唐县采取了“政策扶持 + 订单驱动”的非遗活态传承新模式。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非遗工坊的发展;同时,积极拓展市场,与国内外企业合作,为京绣产品寻找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在传承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和传承京绣技艺,让这一古老的刺绣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五、快板:激昂节奏中的燕赵豪情
历史脉络:从市井到舞台的艺术蜕变
快板最早从宋代贫民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而成,开始叫“数来宝”“顺口流”等,是乞丐沿街乞讨的手段。建国后,快板成为曲艺艺术的表演形式。唐县北店头村的贾志帮早年跟随舅父要饭时跟唐县说书艺人王尊三学习“顺口流”,后来用快板艺术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其子贾国严受其影响,6岁开始学习快板,在部队文工团任快板演员,创作和改编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品,回到地方后仍从事曲艺事业,将快板艺术在唐县传承和发展。
表演特色:节奏明快的语言艺术
快板以节奏明快、语言幽默为特点,表演时,演员手持两块竹板,通过有节奏的敲击和说唱,讲述故事、表达情感。快板的唱词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唐县,快板不仅是舞台上的表演艺术,更是人们生活中娱乐和交流的方式。
文化价值:传递正能量的精神载体
快板在唐县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传递正能量的精神载体。通过快板表演,人们可以了解到唐县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社会发展。同时,快板也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鼓舞人们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
唐县的漆扇、古建砖瓦制作、风车、京绣和快板,这五项非遗项目如同五颗璀璨的明珠,在唐县的文化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是唐县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书写唐县文化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