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保定市高阳县非遗-耳鼻喉中医药、中医诊疗、九莲灯、秧歌(第2页)
三、九莲灯舞:灯影流转的祈福密码
历史渊源:从道教仪式到民间艺术
九莲灯舞起源于明代道教“九皇会”仪式,清乾隆年间传入高阳后,与本地农耕文化融合,形成“祈福五谷丰登、消灾驱邪”的民俗功能。其道具“九莲灯”以竹篾为骨,糊以彩纸,内置蜡烛,舞动时如莲花绽放,被誉为“东方芭蕾”。
表演特色:灯与人共舞的艺术美学
舞队由9名少女组成,手持莲灯按“八卦阵型”变换队形。动作包含“莲花开合”“蜻蜓点水”“凤凰展翅”等造型,配合鼓点与唢呐曲牌《小桃红》《满堂红》,营造出“灯随人动、人借灯辉”的视觉奇观。最富特色的“转灯”动作,要求舞者手持莲灯快速旋转,烛光不灭,象征生命力的永恒。
当代创新: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2025年元宵节,高阳县在孝义河湿地公园举办“九莲灯舞文化节”,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舞队与灯光秀、无人机表演结合,打造“传统+现代”的沉浸式体验。同时开发“九莲灯”文创产品,如Led灯饰、刺绣挂件,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
四、秧歌:田间地头的狂欢诗篇
历史脉络:从农耕劳作到艺术表达
高阳秧歌可追溯至明代移民带来的“社火”表演,清末演变为以“地秧歌”为主的民间舞蹈。其动作粗犷豪放,包含“踢场子”“对舞”“群舞”等形式,反映农民春耕秋收的劳动场景。2023年,高阳秧歌入选保定市市级非遗名录。
表演特色:生活化的艺术语言
秧歌表演中,男性角色“鼓子”手持彩扇,女性角色“翠花”挥舞手绢,通过“三步一颠”“五步一扭”的步伐,模拟播种、收割等动作。最精彩的“对舞”环节,男女演员以幽默的肢体语言互动,如“抢手绢”“追扇子”,引发观众阵阵欢笑。表演时配以大鼓、钹、唢呐,节奏明快,充满生命力。
传承路径:从田间到舞台的蜕变
高阳县文化馆成立“秧歌传承队”,吸纳退休教师、农民等50余人参与。每年春节、丰收节,传承队深入村庄表演,并创新编排《乡村振兴》《科技种田》等新剧目。2024年,秧歌队赴石家庄参加“河北省民间艺术展演”,获“最佳表演奖”,让高阳秧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五、非遗四重奏的文化启示
高阳的医道、灯舞与秧歌,共同构建了“医以养身、艺以养心”的文化生态。耳鼻喉中医药与中医诊疗的传承,展现了高阳人对生命健康的敬畏;九莲灯舞与秧歌的演绎,则诠释了民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医艺相生”的非遗格局,不仅丰富了高阳的文化底蕴,更为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提供了“生活化、场景化、创新化”的典范——当银针轻捻祛除病痛,当莲灯流转祈福平安,当秧歌步点踏响丰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