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保定市顺平县非遗-桃木雕、面塑、太极拳、平地翘
保定市顺平县非遗:桃木雕、面塑、太极拳与地平跷的千年传承
在保定市顺平县这片承载着尧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串璀璨的明珠,串联起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其中,桃木雕、面塑、太极拳与地平跷四大非遗项目,既承载着顺平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更通过技艺传承与创新,成为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桃木雕:从“镇邪之木”到艺术瑰宝的千年蜕变
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核
顺平桃木雕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桃印镇邪”的民俗。古人认为桃木为“五木之精”,能驱邪避灾,这一信仰在宋代演变为雕刻桃符的习俗。顺平作为古肥子国核心产区,依托十万亩佛桃林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桃木雕刻传统。其木质纹理呈八卦螺旋形,表面分布红褐色、灰色或黑色节疤,为雕刻提供了天然的视觉层次。
技艺特征与创新突破
顺平桃木雕以浮雕、圆雕、镂雕三大技法为核心:
浮雕:用于门窗装饰,通过立体层次展现神话场景;
圆雕:塑造人物造像,如寿星、观音等,强调动态与神韵;
镂雕:穿透木材形成透空结构,常用于构建复杂图案。
2024年,当地艺人引入掐丝珐琅工艺,在雕刻凹槽内填充彩色釉料,使作品兼具金属光泽与木质温润,代表作《泰山全景桃木景泰蓝》将泰山十八盘与云海日出融为一体,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产业化与文化传播
2001年起,顺平启动桃木工艺品开发,将修剪的桃树枝干变废为宝,形成20多个系列、4000多个品种的产业规模。国内首家桃木旅游商品博物馆系统展示千年雕刻史,年产值突破亿元。2021年,桃木雕作为“好客山东网红打卡季”推荐产品,登上文旅主题列车,成为山东文旅形象的重要载体。
二、面塑:指尖上的民俗诗篇
技艺传承与教育实践
顺平面塑以面粉、糯米面、甘油为原料,通过捏、搓、揉、点、切、刻、划等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传承人曾赛军走进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教授学生制作孙悟空、小白兔等作品,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的传统工序。面塑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成为连接代际的文化纽带。
艺术创新与市场拓展
现代面塑在题材上突破传统,衍生出卡通形象、现代人物等作品,材料上通过防裂防霉处理延长保存期。顺平面塑工坊开发出便携式文创产品,如面塑钥匙扣、手机支架等,单件售价30-50元,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2023年,面塑作品《红楼梦十二钗》在深圳文博会获“最佳创意奖”,推动这一古老技艺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