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保定市博野县非遗-花鼓落子、手工烧箔、走马灯制作(第2页)
作品特点: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可用于工艺品装饰、建筑装饰、宗教法器等领域。博野烧箔以“薄如蝉翼、亮如镜面”着称,厚度仅0.01毫米,却能承载复杂的雕刻工艺。
创新应用:当代艺人将烧箔与现代设计结合,创作出手机壳、首饰、壁画等时尚产品,如“金箔牡丹”手机壳在电商平台月销超千件。
传承与发展:从作坊到课堂的转变
传统传承模式:过去,烧箔技艺通过家族传承或师徒制传递,艺人需经过数年练习才能掌握核心技巧。
现代教育创新:博野职教中心开设非遗课程,将烧箔技艺纳入教学体系,通过“理论+实践”模式,让学生掌握制作流程。课程内容包括金属材料学、雕刻技法、色彩搭配等,并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
产学研结合:学校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烧箔文创产品,如“博野金箔”系列旅游纪念品,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同时,学生作品在河北省非遗展、保定市文创大赛中屡获殊荣。
三、走马灯制作:光影中的流动艺术
历史溯源:从宫廷到民间的智慧结晶
走马灯是博野县传统民间工艺,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最初为宫廷御用之物,后逐渐流传至民间。博野县以古稀老人王振杰为代表的手艺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制作出精致的走马灯。
技艺特色:机械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制作工序:包括备料、拼接、起龙骨、上灯家、安转子、上漆等几十道工序。关键步骤如下:
备料:选用轻质木材(如竹子、桐木)制作灯架,丝绸或宣纸制作灯面。
起龙骨:构建灯体骨架,确保结构稳固。
安转子:在灯体中心安装叶轮,通过热空气上升原理驱动轮盘转动。
上漆:采用传统大漆工艺,使灯体色泽亮丽,耐腐蚀。
创新设计:底部用电机驱动替代传统蜡烛加热,或安置卡通人物、雕刻剪纸等造型,轮盘转动时栩栩如生。现代走马灯可播放音乐、变换灯光,成为集声、光、动于一体的艺术装置。
主题内容:从传统的“八仙过海”“三国演义”到现代的“博野风光”“雄安新区”,题材不断丰富。
传承与发展:从手工作坊到文化品牌
家庭传承模式:王振杰老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走马灯制作技艺传授给儿子、孙子,形成“王氏走马灯”家族品牌。
社区传承实践:博野县文化馆开设走马灯制作培训班,吸引青少年参与。学员作品在保定市非遗展、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中展出,获广泛好评。
文旅融合探索:走马灯成为博野县旅游文化的重要符号,本地企业开发出“走马灯diy体验包”,游客可亲手制作并带走作品。2024年,博野走马灯亮相雄安新区非遗展,单日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
四、非遗活化的博野路径: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在当代社会,博野县非遗通过三大路径实现创新转型:
教育传承:将非遗纳入中小学课程、职教中心教学体系,培养年轻传承人。
产业融合:开发文创产品、文旅体验项目,推动非遗市场化。
科技赋能:运用3d打印、vr技术保存技艺,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传播。
当花鼓落子的鼓点在博野大地上回荡,手工烧箔的金光在指尖流转,走马灯的光影在夜空中舞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这三项非遗项目如同博野县的三大文化符号,既扎根于千年历史的泥土,又向着现代文明的天空生长,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书写着博野县文化复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