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642章 保定市容城县非遗-南郑村张家(晾马台村张家)吹打班(第2页)

(一)婚丧嫁娶中的“声音礼仪”

在容城农村,吹打班仍是红白事的核心参与者。南郑村张家吹打班保留着“婚事奏《百鸟朝凤》、丧事演《哭皇天》”的传统,其演奏时长与曲目顺序严格遵循地方习俗。晾马台村张家吹打班则创新推出“定制服务”,根据主家需求编排现代流行歌曲与传统曲牌的融合曲目,如将《最炫民族风》改编为唢呐曲,受到年轻群体欢迎。

(二)节庆活动中的“文化展演”

随着雄安新区建设,两支吹打班频繁亮相于非遗展演、文化旅游节等活动。2023年容城县迎新春非遗展演中,南郑村张家吹打班与师庄村舞狮队合作,将《跑浪头》的鼓点与狮舞动作同步设计,形成“声舞联动”的创新表演形式。晾马台村张家吹打班则参与“雄安非遗进校园”项目,通过简化版乐器教具,让中小学生体验吹打乐的魅力。

四、传承挑战与创新路径

(一)传承困境:人才断层与市场萎缩

当前,两支吹打班均面临成员老龄化问题。南郑村张家吹打班现有成员平均年龄58岁,最年轻的乐手已45岁;晾马台村张家吹打班虽尝试招收“00后”学员,但因学习周期长、收入不稳定,年轻人参与意愿较低。此外,现代婚庆公司提供的电子音乐服务对传统吹打班市场形成冲击。

(二)创新实践:数字化与产业化探索

为突破困境,两支吹打班展开多元化尝试:

数字化保护:南郑村张家吹打班与河北大学音乐系合作,完成《金鼓曲——跑浪头》等曲目的工尺谱转译与音频采集,建立数字音乐库。

文旅融合:晾马台村张家吹打班在雄安新区“非遗小镇”项目中设立体验工坊,游客可付费学习简单曲目演奏,并购买吹打乐主题文创产品。

跨界合作:两支吹打班均与当地戏曲团体合作,将吹打乐融入河北梆子伴奏,拓展表演场景。

五、文化价值:冀中民间的“声音博物馆”

南郑村与晾马台村张家吹打班的价值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更在于其承载的社会记忆:

历史层积:吹打班曲目中保留着明清时期“鼓吹乐”的遗存,如《大清河》的旋律与容城易水河传说相关,成为研究地方历史的声音证据。

族群认同:张家吹打班以姓氏为纽带,强化了村落内部的血缘与地缘联系,其演奏活动常伴随宗族祭祀,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艺术基因库:两支吹打班的乐器配置与演奏技法,为冀中笙管乐、冀东吹歌等非遗项目提供了对比研究的样本。

结语

南郑村张家吹打班与晾马台村张家吹打班,如同两枚活态的文化密码,既镌刻着冀中平原的农耕记忆,又映射着雄安新区的时代变迁。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下,它们的存续不仅需要政策扶持与学术关注,更需通过创新表达唤醒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当唢呐的激昂与笙管的悠扬再次回荡在容城的天空,我们听到的不仅是音乐,更是一个民族对传统的深情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