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非遗-古籍修复、花枝俏叶雕、滏阳河灯(第2页)
传承现状与跨界创新
传承人李晓芳创立“叶语工坊”,开发叶雕书签、夜灯、首饰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200万元。
2024年,工坊与时尚品牌合作推出“叶雕高定礼服”,将叶雕图案激光雕刻于真丝面料,在巴黎时装周引发关注。
同时,开展“叶雕进校园”活动,孩子们用银杏叶雕刻校园风景,让非遗技艺成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
这种“艺术+商业+教育”模式,让叶雕从“小众雅趣”走向“大众生活”。
三、滏阳河灯:民俗信仰的流动史诗
技艺溯源与水岸文明
滏阳河灯习俗始于明代,邯山区张庄桥村为传承核心。
河灯原为祭祀河神、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后融入祈福、纪念等多元内涵。
2018年,滏阳河灯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其独特性在于“以水为台,以灯为戏”——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村民将数千盏河灯放入滏阳河,形成“火龙映水,星河倒悬”的奇观。
技艺特点与仪式流程
河灯制作融合纸扎、竹编、剪纸等技艺,以荷叶为底、彩纸为身、蜡烛为芯,造型包括莲花灯、鱼灯、龙船灯等。
放灯仪式分“启灯、巡河、放灯、谢神”四步。
启灯时,长者以柳枝蘸河水点灯,口中念诵“一灯照河,百病消磨”;巡河环节,舞龙队沿河岸表演,鼓乐震天;放灯时刻,村民将河灯依次放入水中,灯随水流蜿蜒前行,宛如“银河落人间”。
2023年,放灯活动吸引超5万名游客,河灯绵延3公里,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传承现状与生态转型
为保护滏阳河生态,传承人创新采用Led电子河灯,内置太阳能板,可重复使用。
同时,开发“河灯Ar体验”项目,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实体河灯,即可观看虚拟祭祀场景与历史故事。
2024年,张庄桥村举办“首届国际河灯文化节”,邀请日本“神户灯会”、越南“下龙湾灯节”代表共话河灯文化,推动非遗从“地域符号”升级为“世界语言”。
这种“民俗+科技+国际”模式,让滏阳河灯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结语:非遗星河的当代航程
邯山区的古籍修复、叶雕艺术、河灯文化,如同三颗璀璨的星辰,共同照亮了传统文化的天空。古籍修复以匠心守护文明基因,叶雕艺术以创新激活自然之美,河灯文化以信仰凝聚社区认同。这些非遗项目既非“博物馆的标本”,亦非“商业化的噱头”,而是以“活态传承”为内核,在科技赋能、跨界融合、国际对话中焕发新生。正如叶雕传承人李晓芳所言:“一片叶子能刻下千年,一盏河灯可照亮未来。”邯山区的非遗传承,正是对这一信念的生动实践——让古老技艺成为当代生活的“文化基因”,在创新中延续,在共享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