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599章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非遗-黑陶、粮食画、蛤蟆嗡戏、花车(第2页)

后吸收本地的四根弦、河北梆子的某些声腔并加以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点的馆陶地方小戏。

因主要乐器“蛤蟆嗡板胡”音质低沉浑厚,加上过门中有“51”音符反复出现,远听起来如同蛙鸣,便被戏称为“蛤蟆嗡”。

蛤蟆嗡虽是民间小戏,但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俱全,主要剧目有《王定保借帐》、《蓝桥会》、《赶三关》等20余个。

技艺传承与文化保护

蛤蟆嗡戏的传承依赖“剧团传承”与“政府扶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馆陶“蛤蟆嗡”有了较大的发展,曾有过20余人的“自乐班”,购买戏箱,在舞台上进行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党和政府对这一稀有剧种非常重视,组织了专职演出队,进行演出。

1959年下半年,县里成立了“馆陶县蛤蟆嗡剧团”,赴周边县市演出,大受欢迎。如今,蛤蟆嗡戏已成为馆陶县的文化瑰宝,深受群众喜爱。

四、花车:舞步中的节日密码

技艺溯源与民俗智慧

馆陶花车是馆陶县的传统民俗活动,在八义庄村流传至今。

花车表演时,两个车夫一推一拉和一位坐车的结伴表演,车夫动作滑稽、灵活多变、风趣幽默,造型逼真。

其后往往还有数个丑角儿,在打击乐的伴奏下边走边做各种滑稽诙谐的动作,逗人发笑。

花车和花船一般在一起联合表演,表演的队形有一字长蛇、二龙出水、跑剪子股等,是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

花车的传承依赖“家庭制”与“作坊制”,但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使其逐渐式微。

为应对这一困境,馆陶县非遗保护中心通过“花车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开设花车兴趣班,培养“小传承人”。

同时,部分艺人尝试将花车与旅游结合,在景区、庙会等场所设置花车表演区,让游客亲手操作花车、感受舞步的乐趣,让传统艺术走进现代生活。

结语:非遗基因的文明密码

当黑陶的窑火映照四千年,当粮食画的种子镶嵌自然,当蛤蟆嗡的唱腔回荡乡音,当花车的舞步踏响节日,馆陶县的非遗文化早已超越了“技艺”的范畴,升华为一种文化仪式。这些技艺是土地的馈赠,是匠人的独白,是时间的窖藏,更是馆陶人用双手与心灵书写的生存史诗。在工业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中,馆陶非遗技艺如同一座座“民俗博物馆”,守护着燕赵大地的记忆密码。当每一次窑门开启,当每一粒种子落下,当每一声唱腔响起,当每一步舞步踏响,我们聆听的不仅是音乐与故事,更是一个民族对土地的深情、对传统的敬畏、对未来的期许。

非遗的保护,从来不是“博物馆化”的标本保存,而是让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活态传承”。馆陶县的黑陶、粮食画、蛤蟆嗡戏、花车,正通过创新与融合,将古老的文化基因注入现代的血脉之中。这种传承,既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承诺——因为,真正的非遗,永远在人间烟火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