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597章 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非遗-富奶奶会、梨花大鼓、坠子书(第2页)

例如,张霞团队将传统曲目与现代音乐结合,创作出《梨花新韵》等作品,既保留了梨花大鼓的“铜板声”,又注入了时代气息。这种“守正创新”的尝试,让梨花大鼓在当代焕发新生。

三、坠子书:弦索声中的市井百态

艺术溯源与曲艺基因

坠子书是流行于冀南、豫北地区的传统曲艺,在鸡泽县亦有深厚传承。

其伴奏乐器以坠琴(三弦)为主,辅以简板或铙钹,唱腔质朴自然,多以民间故事、市井生活为题材。

例如,传统曲目《王二姐思夫》《回龙传》等,通过生动的语言与细腻的表演,展现了冀南平原百姓的悲欢离合。

坠子书的表演形式灵活,既可独唱,也可对唱,甚至可融入舞蹈与武术元素,成为市井文化的“活化石”。

技艺传承与文化困境

坠子书的传承面临“人亡艺绝”的危机。

在鸡泽县,坠子书艺人多为老年,年轻一代因生活压力或兴趣缺失,不愿投身这一行业。

例如,非遗传承人李建国虽坚持演出,但观众多为老年人,演出市场萎缩。为应对这一困境,李建国尝试将坠子书与短视频结合,通过直播平台传播,吸引年轻观众。

同时,他也在鸡泽县中小学开设坠子书兴趣班,培养“小传承人”。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传承模式,为坠子书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可能。

四、非遗基因的文明密码

当富奶奶会的神像巡游于村巷,当梨花大鼓的铜板声回荡于剧场,当坠子书的弦索声流淌于直播间,鸡泽县的非遗文化早已超越了“技艺”的范畴,升华为一种文化仪式。

这些技艺是土地的馈赠,是匠人的独白,是时间的窖藏,更是鸡泽人用身体与灵魂书写的生存史诗。

在工业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中,鸡泽非遗技艺如同一座座“民俗博物馆”,守护着燕赵大地的记忆密码。

当每一次庙会仪式结束,当每一声铜板声渐远,当每一曲坠子书落幕,我们聆听的不仅是音乐与故事,更是一个民族对土地的深情、对传统的敬畏、对未来的期许。

非遗的保护,从来不是“博物馆化”的标本保存,而是让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活态传承”。

鸡泽县的富奶奶会、梨花大鼓、坠子书,正通过创新与融合,将古老的文化基因注入现代的血脉之中。

这种传承,既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承诺——因为,真正的非遗,永远在人间烟火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