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非遗-猴打捧、平板玻璃绘画(第2页)
工艺美学与文化叙事
平板玻璃绘画的创作法则蕴含三重哲学:
逆向思维:画师需在玻璃背面作画,颜料由油性转为水性,笔触顺序与常规绘画相反,如画牡丹需先点花蕊后勾花瓣,考验创作者的空间想象力。
光影魔术:利用玻璃的透光性,通过矿物颜料(如石青、朱砂)的厚薄变化,使画面在昼夜呈现不同效果——白天可见“耕牛犁地”的农耕场景,夜晚月光透射则显现“嫦娥奔月”的神话意象。
符号体系:常见题材包括“五谷丰登”(玉米、高粱、谷子)、“六畜兴旺”(牛、马、羊)及“二十四孝”故事,画框多雕刻蝙蝠(福)、鹿(禄)等纹样,构成完整的农耕文明视觉系统。
现代转型与价值重构
面对工业化冲击,平板玻璃绘画传承人李素云实施“三创”战略:
材料革新:将传统石灰水底料改为环保丙烯酸树脂,使画作保存期从10年延长至50年,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异形玻璃基底。
主题跨界:与北京798艺术区合作,推出“玻璃上的长城”系列,将青龙段明长城的烽火台、敌楼转化为抽象几何图案,单幅作品拍卖价达12万元。
文创衍生:开发玻璃画夜灯、书签、茶具等12类文创产品,在淘宝开设“青龙玻璃画坊”,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三、非遗共生的青龙实践
猴打棒与平板玻璃绘画在青龙县形成“动静相生”的文化生态:
空间共生:在青龙满族博物馆内,猴打棒表演区与玻璃画展厅通过“光影长廊”相连,游客可先观舞狮击棒,再赏琉璃丹青,形成沉浸式体验。
产业共生:打造“非遗工坊集群”,猴打棒艺人负责制作表演道具,玻璃画匠绘制道具纹样,二者联合开发“金箍棒造型夜灯”“猴王主题玻璃摆件”等跨界产品。
教育共生:在青龙县第一实验小学开设“非遗双修课”,学生上午学习猴打棒基本步伐,下午临摹玻璃画传统纹样,优秀作品在县文化广场“非遗少年宫”展出。
结语
青龙满族自治县的猴打棒与平板玻璃绘画,一者以金箍棒为笔,在鼓点中书写着满汉交融的生存史诗;一者以琉璃为笺,在光影间描绘着农耕文明的诗意栖居。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猴打棒的每一次击棒,都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平板玻璃绘画的每一抹色彩,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青龙非遗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