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五章 砍价儿
今个卖东西挣的银子早就被她收进了空间,不然也不敢就这么把骡车栓这儿。两人走了几步,一个中年汉子朝这边小跑过来,大冬天的他一身薄袄子,额头发丝都被汗湿了。
看两人打量他,他爽朗一笑,“今个有两个窑到时间了,正开窑呢。
我叫韩河,二位叫我老韩就行,二位想买啥?
我们这陶碗、陶盆、陶缸、陶釜、地炉子……应有尽有。”
“能烧东西吗?”甜丫递出去一张图纸。
一听要烧东西,老韩把手上的灰在衣摆上蹭蹭,高兴接过图纸。
私烧的陶器可比买现有的有赚头。
“双眼地炉子?”他眯眼仔细看,“不像地炉子,你这地炉子上还要架两口陶釜?
陶釜圈口上怎么还有一圈小钩子?
这是做啥的?好好的陶釜要和地炉子烧一起?”
他弄不懂。
为了卖酸辣粉,甜丫专门画了这个图。
陶釜上的钩子,是为了方便挂面篓子,泡好的湿粉直接塞进竹编的面篓子,然后就可以挂在陶釜边缘的钩子上。
这样面篓子直接浸在滚水里煮粉,煮好的粉可以分装倒进碗里,正好是一份的量。
有了这个锅,可以同时煮十几份粉条,每一碗的粉条分量还能差不多。
两个陶釜,一个陶釜里煮粉条,另一个可以煮酸辣粉需要骨头底汤。
有这么个东西,卖酸辣粉就方便了,推着车就能卖,还能走街串巷的卖。
逛西市的时候,她就发现了。
摆摊卖吃食的,只要是需要现做的,摊位都是固定的,只能在一个地方卖。
客人们想吃也只能来这儿买。
要是她设计双眼地炉子烧出来,村里人可以推着车走街串巷的卖,这样既能省下摊位费。
也能卖的更多。
大冷的天总有人不乐意出门,要是有人上门卖吃食,指定有不少人乐意买。
镇上的人手里有闲钱,花个十几文买碗吃的不是事。
听甜丫一解释,老韩懂了,不过眉头还是拧着的,“地炉子都是烧炭的。
姑娘画的地炉子炉膛可有些大,炉膛大不仅废炭还不咋保暖。还有一点,姑娘的陶釜个头大,烧出来一个最少十来斤重,两个就得二三十斤重,地炉子的脚是陶土做的,怕是承受不住这重量。
要是两个陶釜里都煮上东西,那就更重了。
想承重最好换成铜铁打制的支脚,这样一来价格就上去了。”
铜铁在这个时代可贵了,不然一口铁锅也不至于能当传家宝。
甜丫眉头不由蹙起。
她光想着方便忘了重量,按照老韩说的重量,这一套家伙什下来,最少四五十斤重。
陶釜里装上水重量直逼百斤。
一天走街串巷下来,胳膊估计得废。
“换成铁锅呢?”穆常安问。
“铁锅?”老韩笑出声,“铁可不便宜,一口这么大的铁锅,没个七八贯钱下不来。”
这么一算,摊还没支起来,成本就得先花出去十来贯。
一碗酸辣粉最多卖十来文钱,十来贯钱得卖多少酸辣粉才能回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