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1章(第2页)

战争不仅摧毁生计,也摧毁了社会结构。战乱中大量宗族、士绅、坊主遭受打击,地方治理崩解,土匪武装与“民兵自治”组织兴起,造成战后更为长期的动荡。义军、土军、流寇之间混淆界限,一度有“白旗军”打出“扶民反王”之号,先驱赶官军,后劫掠平民。

最为惨烈者,当属“并城之役”。该役中,齐、楚联军强攻纪元核心城池“并州”。联军为速战速决,采围城断粮之策,又动用炼术焚毁北门。火借风势,整座城池三日三夜不熄。纪元守军战至最后一人,最终无力回天。战后统计,城中三十余万人口,仅存不足两万,其余或死于兵火,或于逃亡途中病饿而亡。

历史常讴歌胜者,但在这一轮史诗般的战争中,胜者亦是踩着无数尸骨方可前行。如若剖开战争的外壳,其中所藏者,无非是阶级压迫的延续,是不同统治集团为资源、土地、税赋而展开的结构性掠夺。

战争本身没有正义,所谓“正义之师”,多不过是对自身政治诉求的包装。唯有人民,在各方战旗下流血牺牲,且永无话语权。

战争的惨烈,不在于战场上的厮杀,而在于它令整个文明逆行倒退,令无数尚在襁褓中的婴儿未见阳光便被埋入黄土,令本可春耕秋收的农人不得不提枪上阵,成为某个将军“战略计划”中的无名注脚。

长江以北、赤岭以南,山河破碎,遍地尸骨,城池如灰烬。

这场战争,终将被未来史家称作“诸国合战”或“纪元崩乱”,但在当下,仍有数百万之人,无声死去,连名字都未曾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