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 作品

第536章 拥立的皇帝让你交兵权,你怎么办?

“#我拥立的小皇帝,让我交兵权,我该怎么办?#”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小皇帝才不敢让我交兵权。

他一个小孩子能懂什么?

就知道玩乐!

今天还让我去教一群小孩子摔跤。”

~~~~~~

评论区:

〖小心那个看起来最机灵的,他会撒石灰迷眼。〗

〖我是来教摔跤的,你们要干什么,大吼一声……〗

〖扑向康熙!〗

〖鳌拜是第一个被抓的,作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事后对他的看管也是最严的。〗

〖all buy,是你吗?〗

〖康熙可不是鳌拜拥立的,多尔衮和顺治倒是很适用。〗

〖康熙和鳌拜确实不适用,康熙杀鳌拜这个操作,饶是大玉儿见多识广,估摸着也是惊了。〗

〖鳌拜不需要缴啥兵权,爱新觉罗家一帮子人比他军功高,多尔衮……属于是收不了。〗

————

清朝,康熙元年。

正拿着公文向康熙禀报反贼动向的鳌拜,手腕猛地一滞。

他来不及细想,当即“啪”地一声打下马蹄袖,单膝跪地,动作干净利落。

“奴才该死!请皇上治罪!”

八岁的康熙愣了一下,急忙从御座上跳下来,小手用力去扶鳌拜的手臂,稚嫩的脸上写满诚恳。

“相父,何须如此!”

“未来之事,是朕年少识浅,是朕之过失。”

“应当是朕向相父请罪才是。”

鳌拜跪得笔直,微微摇头。

“自古只有错的臣子,没有错的皇帝。”

“皇上切勿再说此话,莫让其他臣子窥测到陛下的内心。”

康熙抿了抿嘴,点点头,又道:“朕既拜相父,便当依古礼相待,往后不必如此拘礼。”

鳌拜神色未松,依旧肃然:“昔日诸葛武侯,亦敬后主如天。”

康熙不再多劝,只仰首望天,一双尚带稚气的眼睛映出天幕流转的光芒,怔怔出神。

鳌拜也随之望去,心底沉沉一叹。

天幕啊天幕,你若晚出现一年……哪怕是晚半年出现也好啊。

那时,李定国和郑成功就该病逝了,哪还用得着如今这般头痛。

不,主要是李定国,鳌拜在心中纠正自己。

后世之所以更熟知郑成功,无非两点:其一,他收回夷洲,而大清后来亦收台定疆,法统得以延续,甚至还给郑家后人封爵抚恤。

其二,便是后世宣扬之需。

赞郑成功收台,名正言顺。

若赞李定国,是赞他反明?还是反清?

终究难登大雅,有碍天下一统之大局。

因此郑成功声名更盛,并不意外。

但鳌拜并不怕郑成功,至少,不像怕李定国那样。

郑家水师虽强,终究难上陆地逞威。

更何况他们内部纷争不休,父子尚且异心,何足为惧?

他真正忌惮的,是李定国。

顺治九年,李定国阵斩两王,消息传至京城,八旗第一反应不是复仇,而是纷纷暗中谋划:若他真打来,该如何逃回关外?

就连先帝,也默默做好了退出中原的打算。

若非孙可望与他内讧,南边江山,早该姓李。

再到顺治十一年,李定国与郑成功合攻清军。

若非郑成功犹豫不前、内部人心不齐,大清江山,恐怕早已只剩江北。

若没有天幕,李定国终将郁郁而终,大明最后一丝复兴之火也将熄灭。

可偏偏……天幕现世,泄露天机。

而此时又正值康熙元年,大清根基未稳,天下思明者众。

吴三桂,不足为惧。

后人常言大清得天下全靠汉军,此言大谬。

若无八旗铁骑纵横驰骋、打出赫赫凶威,汉军又怎会甘心为前驱?

吴三桂长子无用,次子亦庸碌。

至于他本人……说强不强,说弱不弱。

鳌拜自忖,若在战场相逢,他有七成把握能将其击溃。

其余各路军阀,更是废物点心,不堪一击。

可如今李定国、吴三桂、郑成功三人合流,再加上正蓝旗那群借多尔衮之名起事的叛徒……

难!难!难!

鳌拜在心中连叹三声。

唯一可慰的是,这三人也并非铁板一块。

据探子密报,李定国欲取四川。

虽共奉永历为帝,永历亦封吴三桂为“辅明大将军”,但吴三桂此人……征信打出来,卖废品都能卖两百多。

李定国又怎会真心信他?

每次出兵,李定国不仅要部署前线攻势,更要时刻防备吴三桂从背后捅刀。

心力交瘁之下,他深知这般内耗,光复之日遥遥无期。

于是与永历帝密议之后,李定国判断吴三桂暂不会对永历下手,便提出分兵之策。

吴三桂只想借天幕引发民变之机,一口气直捣北京,抢占大义名分。

有此大功在手,无论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效曹丕逼宫禅让,皆进退有据。

就算最终事败,青史之上也必留他一笔美名。

可李定国不同。

即便没有天幕,他要复兴的也不是那个早已腐朽糜烂的大明。

他当年为何反明?

因为活不下去。

后来又为何扛明旗反清?

因为清廷更甚!

这样一个人,怎可能只满足于光复旧朝?

加之天幕现世,让他窥见后世华夏新貌,他真正想做的,是再造山河。

即便达不到后世之境,至少也要让百姓有田可耕、有饭可吃,不再卖儿鬻女、啃树皮求生。

李定国欲分兵入川,吴三桂起初不愿。

为安其心,李定国主动提出即便取得川蜀,也将汉中、重庆等门户交予吴三桂管辖。

并请吴三桂派兵协同进军,攻下川蜀门户,便由吴军接管。

吴三桂思虑再三,仍不肯。

若派精锐,恐被李定国设计消耗。

若派杂兵,又形同虚设。

李定国索性直言:“这也不允,那也不应,你待如何?”

吴三桂最终只让他指天为誓。

真小人,也愿与君子为盟。

而李定国,便是这乱世中难得的君子。

李定国依言立誓,吴三桂这才点头。

但钱粮民夫,一概不给。

李定国也不纠缠,只道:“无妨,只借大将军名号一用。”

吴三桂应允。

于是李定国遣使入缅。

使者既不提旧仇,也不问责缅王昔日交出永历之过,只冷声道:“如今吴三桂尊奉陛下,誓师复明。”

“我军虽暂不能北顾,但扫清后方,绰绰有余。”

缅王莽白听懂了话中杀意,颤声问使者欲求何物。

一番交涉,莽白答应出粮出奴,以赎其罪。

至于此事是否就此了结……使者未言,莽白也不敢问。

彼此心知肚明:明军只是不愿战线延长,才允缅王破财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