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灭佛的原因(第2页)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此次灭佛,北周国力因此大盛,也为隋朝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此后,又过了两百七十一年。
唐武宗李炎再度灭佛,拆毁寺庙拆除大的寺院一千六百余所、小的寺院四万多所,还俗二十六万人,没收田产数千万顷。
当时的大唐朝廷内部,有三十多名僧人被封官重用,其中不乏显官贵爵,有的甚至被封为将军,参与国家军事机密。
相同出身的人聚在一起,就会出现一个我们无比熟悉的词:结党营私。
而那些没有当官的僧人,也与权贵交往密切,气焰极为嚣张,屡屡作奸犯科,却又因权贵庇护,而没有受到处罚。
所以这次灭佛,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参与政治。
唐武宗灭佛后,寺庙也纳入两税法管辖范围,寺院田产逐步纳入征税范围,甚至有地方官吏以“香水钱”名义强制摊派。??
香水钱,最早可追溯至唐中宗景龙二年确立的,缴纳三万贯可度为僧尼的鬻度体系。
也就是说,想当和尚,得交钱,才能获得官方认可。
否则即便有了师承、剃了度,也是非法和尚。
安史之乱爆发后,天宝十四年,右仆射裴冕为筹措平叛军费,提出在各地设置戒坛开展度僧活动,征收僧税缗作为香水钱。
而强制摊派则是穆宗至文宗年间,徐泗观察使王智兴以置戒坛名义在江淮地区公开鬻度,僧尼需缴纳三缗获公度身份。
也就是说,哪怕你是中宗景龙二年前入佛门的和尚,也得交钱,才能获得官方认可。
网上有个关于这件事的段子。
和尚:我是和尚。
官员:怎么证明?
和尚:我是光头。
官员:天生秃头的人也光头。
和尚:我有师承。
官员:谁知道你们是不是串供?
和尚:那要怎样才能证明我是和尚呢?
官员:度牒。
和尚大喜:您早说啊,我有。
官员瞥了一眼:你这是假的。
和尚:我这是朝廷发的,怎么能是假的呢?
官员:朝廷当初给你度牒的时候,你交钱没有?
和尚摇头。
官员:那就对了,没交钱的度牒,都是假的,你现在交钱,我用上大印,你这假度牒也就是真度牒了,你也就是真和尚了。
和尚:你的意思是贫僧剃了度、拜了师、守戒律、不近女色、不食荤腥、拿着朝发的度牒,结果贫僧是假和尚?
官员:对,没盖章就是假和尚。
和尚:你这是强买强卖!贫僧要还俗。
官员:你这是非法还俗,你得先花钱证明了你的和尚身份,才能合法还俗。
和尚:我去其他地方……
官员:我们这明码标价,给钱就盖章,但你去其他地方……】
王智兴:瞎编排!
苏轼:后人段子倒没有夸大。
王智兴:你也卖了!
苏轼:我是为了修缮府衙和西湖,没有强买强卖,所得全用在正事上。
王智兴:我难道私吞了?我还不是为了国家吗?
苏轼:你为了养兵,最后都打折促销了……
安史之乱平定后,各路藩镇因为没钱,开始通过大批量发放度牒的方式来搜刮钱财。
王智兴还通过减价、简化流程的方式大批量出售度牒。
每个人只要交两缗钱,就可以发放度牒,连出家仪式都不需要。
当然,出了这个节度使的地盘,又或者当地节度使又缺钱了,那你还得再买一次。
王智兴在历史圈内并不出名,但聊到安史之乱后的各路藩镇,这是一个避不开的人物。
苏轼曾在元丰元年五月的上书中借王智兴之事,阐述徐州的重要性。
“而王智兴以卒伍庸材,恣睢于徐,朝廷亦不能讨,岂非以其地形便利,人卒勇悍故耶?”
王智兴以行伍中的平庸之材,在徐州肆意妄为,朝廷却不能讨伐他,难道不是因为徐州地形便利、士卒勇猛强悍的缘故吗?
苏轼在杭州修缮府衙、西湖、筑缇时,因为府衙的钱粮不够,上书请朝廷特批度牒给他发买。
元丰年间,度牒的官方售价是一百五十贯。
众所周知,官方售价是官方售价,能够用官方售价买到的东西,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很少。
当时,夔州路达三百贯,广西路高达六百五十贯。??
有的时候,甚至要加价至上千贯,还要托一番人情才能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