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全TM怪陈寿!(第2页)
不过他也认同,王崇曾任东观郎,这似乎和金先生的结论有些矛盾。
东观是雒阳城南宫中的一座高楼,专门囤各种记录与书籍,类似于皇室的图书馆。
从汉明帝令班固于东观修史开始,这里慢慢变成了修史和藏书的固定场所。
后来相应而生了特定的职位,所谓秘书监,以及其属官秘书郎。
因为要在东观修史,所以各种资料典籍都要存放在东观。
存放在东观后,为了便于查阅,又要有人专门负责整理这些慢慢增多的文档。
于是就有了东观郎,因为就近查阅资料,修撰古籍,变成了专门修史做记录的秘书官。
几位先生认为季汉东观郎为虚职的说法,靠不住,只是他们的假设。
这种假设不能证明其真,也不能证明其伪,只是几种可能性之一,那就不该认为确凿无误。
《华阳国志.陈寿传》:“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他给姜维当过秘书,还担任过图书馆管理员……
陈寿,孙贼,丫自己就是注记官。
目前可知,可靠的季汉注记官名单有四个人:郤正、许慈、王崇、陈寿。
王崇《蜀书》、谯周《蜀本纪》、常璩《华阳国志》、陈术《益部耆旧杂记》、佚名《云别传》。
如果真的注记无官,或者注记官光吃饭不干活,这些东西都是怎么蹦出来的?
陈寿在编撰《三国志》的时候,有曹魏和东吴的半成品可以直接借用。
他修《蜀书》时,不可能无中生有。
在《三国志》,哪怕是《蜀书》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的类似现场记录一样的对白。
这些东西,如果没有一个原始文档,陈寿是编不出来的。
有人认为陈寿凭借的是当事人的回忆。以他所处的时代,经历过季汉初期的人基本都死绝了,他上哪里采访当事人去?
刘禅在景耀年间,开始相继给以往功臣追评谥号。
这说明季汉对早期事业的总结性工作已经展开,这种工作离不开东观秘书郎陈寿这种注记官。
没有注记官帮助整理资料、档案,针对政治环境做出建议,追谥工作根本无法进行。
景耀年间的追谥活动,其实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季汉的注记官们是必须得干活的。
他们在当时必须得整理大批量的早期档案。
《华阳国志.陈寿传》:“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着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
小常同学偷偷阴了陈老前辈一把,这三国史必然是包括了季汉史的原始文档。
所谓鸠合,就是乱七八糟的大量聚集。
王崇、谯周、常璩等人看到的东西,陈寿没道理看不见。
而且以陈寿当时的条件,他能接触到的材料只会更多。
“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
结合其书中的其他记载,这句谎言是如此刻意。
陈寿在睁着眼说瞎话,而且故意又留下了线索,告诉你他在撒谎。
如果以季汉史官制度残缺,或者文档管理不善做结,无疑是很稳妥的说法。
但这两种结论也并不是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持。
史官制度不完善不等于没有史官,有史官但是连年征战也不等于史官就不干活。
相较之下,季汉史料遭销毁,未尝不是一种说法。
为什么历代的专业学者不采用这种说法呢?
一:与销毁说相比,其他结论所需要的推测相对少。
二:支持销毁说所需要的很多推论,其本身根本就无法进行。
三:销毁说涉及的政治问题要更加复杂,会更容易脱离史料。
因此这不符合专业学者治学的原则,所以销毁说只能停留在阴谋论的层面,无法堂而皇之的考据。
不过销毁说未尝不能作为一种思路来研究。
如果假设销毁说为真,那许多诡秘难测的事情就都说得通了。”
~~~~~~
评论区:
〖关键陈寿这孙贼,他生活在季汉末期,很多事情他都是亲身经历者,结果这些亲身经历的事,在三国志里的详细程度还不如季汉前期,就离谱。〗
〖他是季汉后期历史的亲历人,却把后期的将领记载得比前期还简略,太奇怪了。〗
〖直接描写诸葛亮和姜维都是带贬义的,但是通过其他人的口,又是带有褒义的夸。〗
〖除非他是精分,否则没办法不阴谋论。〗
〖他陈师爷可是装糊涂的高手。〗
〖陈寿:这段就剪掉吧,不然不让过审。〗
〖史官不只掌管历史,还有天文等,我理解为陈寿说的是蜀汉没有官方修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