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 作品

第489章 朱允炆削藩要命。(第2页)

召回南京,保留王位,多赏赐财物之类的,甚至可以给点地位高,但权力无关紧要的职务,比如教导宗室子弟之类的。

真想收拾他也行,堂堂正正来就是了。有人告湘王谋反,让有司查证,哪怕伪造证据,那也是走正当流程了。

可朱允炆偏偏派兵扮成商人偷袭,包围王府,简直是告诉天下人,皇帝不守规矩。

结果,在诸王中算是人畜无害的湘王被逼自焚,也没拿到他谋反的铁证。

其他藩王心里怎么想?湘王都死了,我威胁比他大,我还能活吗?反正活不成,那就造反。

逼死亲叔叔,也给了朱棣清君侧的借。】

~~~~~~

评论区:

〖十八da?〗

〖你特么不要命,我还要命勒!〗

〖谁把这条评论放我手机里的?〗

〖你现在承认这是你的手机了?〗

——————

大明,洪武年间。

应天府。

北市。

“哦~我懂了。”萧楚楠一脸恍然大悟的模样。

旁人好奇的请教道,“萧公子,您给我们讲讲?”

“好比你祖父死了……”

“你祖父才死了!”

见那人握紧拳头,萧楚楠连忙给自己嘴巴一巴掌。

“是在下口不择言了,兄台勿怪。”

辱人长辈,杀之无罪,萧楚楠连连道歉。

“爷原谅你了,接着讲!”

彭季混不吝,自称爷,萧楚楠还不能生气,毕竟自己有错在先。

“好比小明……”萧楚楠连忙止住话头,明在国号里,国号是大明,你用小明举例,还说他祖父死了,这可是大忌。

虽然明朝的文字狱不像清朝那么恐怖,但这些话还是不要说。

将来科举之时,有人上书给朝廷,虽然不至于将自己斩首、革除功名,但状元是肯定当不成了。

“好比有个人叫小蚂蚁,他爷爷叫老蚂蚁,老蚂蚁死前就分好了家。

结果老蚂蚁死了,发丧的时候,小蚂蚁不准亲戚来,自己一个人搞葬礼。

老蚂蚁刚下葬,结果拿钱拿地最多的小蚂蚁,爷爷刚下葬没两天,就联合外人谋夺叔叔伯伯哥哥弟弟们全族的家产。

不仅抢钱抢房子抢地,甚至还迫不及待逼得好几个亲叔伯自杀。”

彭季打断道:“哪来的外人?”

“你没看前几天建文朝发的评论吗?”

“看了啊,可我没看出哪来的外人。”

萧楚楠:“……”

皇宫。

“爹,您将来怎么想的?”

“老子咋知道将来咋想的!那三个混账玩意儿走没?”

“还没。”

“一人打二十棍。”

十七钓鱼的时候,天幕评论正常开放。

建文二年的朱允炆,在评论区求救。

诉说自己的不容易,让老朱给建文年间的朱棣下道命令,让他撤兵、负荆请罪。

朱允炆也没傻到认为老朱一道命令就能阻止朱棣,但老朱发了命令,至少能让朱棣失去大义名分。

你不是嚷嚷清君侧吗?

朕现在证明,朕身边没有奸臣。

你不信朕,但朕的皇爷爷、你的父皇,亲口说的,你总该认吧。

老朱看见评论,揉了揉眼睛,确信自己没看错,怒骂道:“这混账玩意儿,还好意思求朕帮他?”

但是朱棣劝道,“爹,咱们不妨听听他怎么说,也免得您总认为俺是早有预谋。”

老朱眼带深意的打量着朱棣,盯的他直冒冷汗。

“行吧,咱也想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才能四年丢了天下。”

能打的勋贵、治国的文臣、藩王的互相牵制,老朱自认为设计的还行。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才,才能短短四年就把天下丢了?

可惜,洪武老朱没抢到评论机会。

不过,永乐朱棣抢到了。

【大侄儿,你让你那三个宝贝大臣说说他们的政策。】

建文朝的齐泰和黄子澄见状,准备用一下春秋笔法讲述自己的政策,却被方孝孺拦住了。

“我们不说真话,永乐燕贼难道不会说吗?”

“骗了先帝,先帝还会信任我们吗?”

“而且,我们做的没错,先帝文治虽然略有瑕疵,但一定能明白我们政策的良苦用心。”

齐泰:我一直以为黄子澄是天下最大的傻子,没想到你比他更傻。

黄子澄:方希直,你认真的?

方孝孺:当然,我们做的难道不是为国为民吗?

方孝孺有一点说的很对,不如实说自己的政策,肯定会失去老朱的信任,永乐朱棣可不会为他们粉饰。

然后,老朱看完他们的政策,一口老血堵在喉头。

【你们三人,生于何年何月何地?】

建文年间,三人看见评论。

方孝孺笑道:“看吧,我就说先帝有眼光,这是准备找年少之时的我们,重点培养。”

黄子澄不理解方孝孺的脑回路,“培养?圈养还差不多。”

齐泰看着两个智障队友,“唉,今天中元,多准备些纸钱吧。”

朱允炆不自信的说道:“皇爷爷这是不满意朕?”

方孝孺却摇了摇头,“非也,非也,陛下最重礼法,也最重亲情,陛下使了些非常手段,先帝自然不喜,但先帝深思熟虑之后,定能理解您的为难之处,到时候肯定会支持您的。”

齐泰虽然不认可方孝孺的理论,却还是要宽慰建文帝。

建文帝若是没了信心,直接禅位,他倒是有个好去处,但自己等人恐怕只有凌迟了。

朱棣打的口号是清君侧,总得杀几个奸臣,才算有始有终。

“陛下,先帝纵然不支持您,也不会支持燕贼,不管他用的什么理由,造反就是造反,先帝不可能支持藩王造反。”

这么一说,朱允炆倒是宽了心。

不是他失了智,而是他只能选择相信。

就像溺水的人,瞧见一根细长的竹竿,捉住竹竿也救不了你的命,但你仍然会下意识捉住它。

话分两头。

洪武朝的三人来到老朱面前。

老朱用他们未来用的政策,对他们一一问答。

老朱得出结论:齐泰,是一个有智商、有能力,虽然不多,是一个聪明的坏人。

黄子澄,又蠢、又笨、还坏。

方孝孺,甚至不如王莽。

有句话说的好,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三人完美符合。

尤其是方孝孺,老朱觉得他是一个打引号的“理想主义者”,就像白莲教一样。

有理想、愿意为了理想付出生命,可偏偏这个理想坏的不能再坏。

老朱没用未来之事治他们的罪,还给他们封了官。

想要文官与天子共天下、想复古、想要王道、想恢复周礼、想士绅治国,都没问题,朕满足你们。

先去倭国、再去朝鲜,未来还可能去身毒等地。

去吧,去尽情的释放你们的才华吧。

这三个人,就像喉咙的一口老痰,堵在喉咙,既难受、又恶心、还伤身体。

但吐出来,吐在别人脸上,就很完美。

却说建文朝。

第一天没等到老朱的回复,建文很焦急。

方孝孺:“陛下,先帝应该还在思考。”

第二天,还没等到。

方孝孺:“陛下莫慌,许是先帝还在思考。”

第三天,还没等到。

方孝孺:“陛下莫急,应该是先帝没有抢到评论机会。”

第四天,他们等到了。

【咱是洪武十年的朱元璋,咱也不知道咱老了会怎么做,但是咱知道,这皇位应该是标儿的,标儿没了应该是雄英的,雄英没了就应该是老二、老三。

洪武三十一年,老二、老三都没了,就应该是老四的。

咱应该留有遗诏,传位老四,遗诏应该在开国勋贵身上。

咱也不知道那时候还有那个勋贵活着,但肯定在他们身上。】

洪武朝。

朱樉、朱棡看见评论,激动的手舞足蹈。

“爹,大哥和大侄儿没了,这皇位真给我?”

然后,他们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

老朱打断了三根棍子,恶狠狠的骂道:“咱死的时候,你们要是还没死,你们就给咱殉葬吧!”

“爹,因为殉葬,您被后人骂的……”

“朕还没做,他们就骂了,朕要是不做,那不是白挨骂了。”

朱樉、朱棡:“完啦。”

建文朝。

“完了,全完了。”

“快开城门,迎燕王入京登基。”

前面一句话,是朱允炆和他的几个宝贝大臣。

后面一句话,是南京城和前线的勋贵们。

“还是太祖对咱们勋贵好啊。”

“是啊,是啊。”

“哥几个,这遗诏怎么说?”

提起遗诏,大家谁也不服谁,都想要。

这可是从龙之功,虽然比不上朱棣手下将领的军功,但也不差。

他们拿命搏,咱们动脑子。

开国勋贵们突然懂了当文官的好处。

果然还是当拿笔杆子的啊。

“都别争了,李景隆可在前线,近水楼台先得月。”

“他敢!!!”

“他有什么不敢?他手下有数十万大军,把遗诏拿出来,率军反正,靖难第一功就是他的。”

众人一听,急了,这事太有可能了。

数十万大军归顺,又有遗诏。

燕王为了正统名分,再不认可,都得捏着鼻子把靖难第一功给李景隆。

吵来吵去,众人终于商量出了办法。

“遗诏,应该在徐大哥家里。”

“是极,是极,我们快去劝徐大哥把遗诏取出来。”

徐辉祖,徐达长子,徐皇后的兄长,朱棣的大舅哥。

虽然他忠于建文帝,但懂得都懂。

如今太祖亲口承认有遗诏,传位四子燕王,那这遗诏于情于理,都应该在徐辉祖手中。

这大功劳,不能给李景隆,但可以给徐辉祖,谁让人家有个好妹妹呢。

不过,毕竟是国戚,一代开国勋贵、二代也算开国勋贵、侄儿还是太子,不可能再给政治权力了,只会给荣誉性的官职。

我们又不是国戚,侄儿也不是下一任皇帝,只要和徐辉祖一起献上遗诏,不能给他的权力,就可以给我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