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6章(第2页)

“泡完,踩踏揉搓,去油脂污垢。”

“清水冲净,摊开晾晒。”巨大的石砌水槽排开。羊毛倒进去,浑浊的渠水冲入。烧热的草木灰水(碱性)倾泻而下。羊毛在灰水里浸泡。第二天,流民们赤脚跳进槽里,用力踩踏揉搓。黑黄的油脂污垢被挤出,水面浮起一层油腻。最后,清水反复冲刷,直到水清。

洗净的羊毛摊在河边架起的巨大竹席上晾晒。白花花的羊毛铺满河滩,像覆盖了一层雪。

晒干的羊毛蓬松干净,送入水力梳毛坊。钢针飞旋,梳理掉杂质短绒,吐出均匀的毛絮。

毛絮送入纺纱坊。三十台水力纺纱机嗡嗡转动,毛絮被纺成粗细一致的羊毛线。

“线太素。”季如歌看着成筐的羊毛线,“染色。”

她让人建染坊。

“茜草根、靛蓝叶、黄栌皮、赭石……按方子煮水。”

“羊毛线浸入染缸,煮。”

“染透,捞出,清水漂净,再晾干。”

染坊热气蒸腾。大锅里各色染料沸腾。羊毛线浸入,煮够时辰,捞出时已变了颜色:茜草染红,靛蓝染青,黄栌染黄,赭石染褐。清水漂净,挂在竹竿上晾晒。五彩斑斓的羊毛线在风中飘荡,像一道道彩虹。

有了彩线,季如歌召集村里会针线的妇人,还有几个手巧的流民女子。

“看这个。”她拿出几根细长的竹针(提前削好),又拿出一小团染红的毛线。

“这样起针……这样绕线……这样挑针……”她演示着最基础的平针,织出一小片密实的红色织物。

妇人们围看,眼睛发亮。针线活她们熟,但用毛线织东西,又厚又软,从没见过。

“这叫‘羊毛衫’。”季如歌把织出的小片贴在自己手臂上,“天凉穿在里面,贴肉,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