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八百里 作品

口问篇第二十八(二)

话说有一天,黄帝老爷子闲来无事,就琢磨起人体那些奇奇怪怪的现象来了。他琢磨着:“哎,你说人们有时候为啥会发出那种‘唏~’的声音呢?这声音背后,是不是藏着什么大学问?”于是,他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他的好搭档——岐伯。

岐伯一听,嘿嘿一笑,说:“这事儿啊,简单!不就是因为体内阴气太旺,阳气不足嘛。阴气跑得快,阳气慢悠悠,阴气一强势,阳气就直接‘拜拜’了,所以这人就‘唏’上了。要治这个,咱们得给足太阳经加加油,再给足少阴经泄泄火。”

黄帝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那具体怎么操作呢?总不能直接上手搓搓揉揉吧?”

岐伯摆摆手:“非也非也,咱们得靠针灸这门手艺活儿。补足太阳,就是给膀胱经上的穴位补补阳气;泻足少阴,就是给肾经上的穴位去去火。”

说到这儿,咱们得先科普一下。膀胱经和肾经啊,那可是中医经络里的两大高手。膀胱经,就像是人体的“阳光大道”,主管一身的阳气和排毒;肾经呢,则是人体的“能量库”,藏着咱们的先天之本。

那么,具体要扎哪些穴位呢?别急,咱们一个一个来。

首先说说膀胱经上的几个重要穴位吧。膀胱经啊,它从头走到脚,穴位多得跟星星似的。但咱们今天不讲那么多,就挑几个关键的,既能补足阳气,又能让人听了觉得“哎哟,不错哦”的穴位。

1. 委中穴

位置:膝盖后面,腘窝的正中央。

作用:这可是膀胱经的“合穴”,也就是气血汇聚的地方。扎一针下去,就像给膀胱经开了个“能量加油站”,阳气立马嗖嗖往上涨。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治腿疼、腰疼啥的,简直就是个“万金油”。

2. 至阳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听这名字,就知道它是个“阳气满满”的穴位。扎了它,就像给身体里的阳气加了个“小太阳”,整个人都暖和起来了。对于阳气不足、怕冷的人来说,这穴位简直就是救星啊!

3. 昆仑穴

位置: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这个穴位啊,可是膀胱经的“经穴”,就像经络上的“交通枢纽”。扎了它,不仅能让膀胱经的气血流通得更顺畅,还能治头疼、腰痛啥的。而且啊,这个穴位还特别好找,一脚踩下去,就能感觉到那个凹陷了。

说完膀胱经,咱们再来聊聊肾经。肾经啊,它可是人体的“能量库”,藏着咱们的先天之本。要想泻火,咱们也得挑几个关键的穴位。

1. 复溜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作用:这个穴位啊,可是肾经的“母穴”,也就是能生肾水、补肾气的穴位。但咱们今天要的是泻火,所以扎它的时候手法得轻点、频率快点,这样就能达到泻火的效果了。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治水肿、盗汗啥的,简直就是个“多面手”。

2. 太溪穴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这个穴位啊,可是肾经的“原穴”,也就是肾经气血的发源地。虽然它主要是补肾气的,但咱们要是用泻法扎它,也能达到泻火的效果。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治失眠、健忘啥的,对于经常“脑回路短路”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个“救星”。

3. 涌泉穴

位置: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作用:这个穴位啊,可是肾经的“井穴”,也就是肾经气血的出口。扎了它,就像给肾经开了个“泄洪闸”,火气立马就泻出去了。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治头晕、咽痛啥的,对于经常“上火”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个“灭火器”。

好了,说到这儿,咱们已经把膀胱经和肾经上的关键穴位都讲了一遍。但岐伯大神医可没只说这么几个穴位哦。他老人家还说了:“要想效果好,还得看手法和时机。”

手法嘛,那就是针灸师的看家本领了。不同的穴位、不同的病症,手法都不一样。有的得深刺、有的得浅刺、有的得快速捻转、有的得慢慢提插……总之啊,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时机呢,也很重要。就像咱们吃饭一样,得按时按点才行。针灸也是一样的道理。不同的病症、不同的体质,针灸的最佳时机都不一样。有的得在早上扎、有的得在晚上扎、有的得在饭前扎、有的得在饭后扎……所以啊,要想针灸效果好,还得找个靠谱的针灸师才行。”

黄帝突发奇想,对着岐伯来了句:“岐伯啊,你说这人为啥有时候会冷得直打哆嗦呢?这到底是哪路神仙在作怪啊?”岐伯一听,嘿嘿一笑,心里想:这黄帝陛下又开始琢磨人体奥秘了。于是,岐伯慢悠悠地说:“陛下啊,这可不是什么神仙作怪,而是寒气悄悄溜进了咱们的皮肤里。阴气一多,阳气就少了,这不,人就冷得跟筛糠似的,直打寒战嘛。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咱得给阳气加加油,补一补!”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哦?补阳气?这针灸能行吗?”岐伯点点头:“那当然!针灸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对付这种寒气入侵,那是绰绰有余!”

接下来,咱们就来一场针灸大冒险,看看如何用现代穴位和针灸理论,给阳气加油打气!

首先,咱们得找到阳气的“大本营”——大椎穴。这穴位啊,就在咱们脖子后面,低头的时候,用手摸摸脖子后面最高的那块骨头,关系,简直是阳气界的“交通枢纽”。寒气一来,这里最先遭殃,阳气也容易不足。所以,咱们得赶紧给它补补!针灸一下大椎穴,就像给阳气打了个“强心针”,立马精神抖擞起来!

接下来,咱们得守住门户,别让寒气继续往里钻。风池穴就是咱们的头部的“守门员”,在脖子后面,头发边缘,跟耳垂齐平的地方。这个穴位啊,跟风邪那是势不两立!针灸一下风池穴,就像给头部安装了个“防风罩”,寒风再猛也吹不进来啦!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缓解头痛、头晕啥的,简直是头部健康的“小卫士”。

阳气要想在身体里畅通无阻,还得有个得力助手,那就是合谷穴。这个穴位在咱们的手背上,第一、二掌骨之间,靠近第二掌骨中点的地方。针灸一下合谷穴,就像给阳气配了个“加速器”,让它跑得更快、更有劲!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缓解感冒、头痛、牙痛啥的,简直是身体里的“万能小助手”。

阳气在身体里跑来跑去,也得补充能量啊!这时候,足三里穴就派上用场了。这个穴位在咱们的小腿外侧,膝盖量站”,让它随时都能补充能量,保持活力满满!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增强免疫力、调理脾胃啥的,简直是身体里的“超级能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