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2章 偏门2
这下就麻烦了,大明军队使用的火枪产自兵工厂,那种地方都有驻军把守,很难把枪搞出来。收买工匠制造倒是可以,肯定有人会被眼前利益迷住心智,忘了长远的危险。
然而大明军队的制式火枪还真不是一两个工匠能造出来的,从选材开始到配套的弹药都是经过大型机械设备制造出来的,中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也不成。而这些设备、原材料和技术都由军方把控,民间很难搞到。
看,光有人和技术仍旧解决不了产品问题,事情到这里好像就走进了死胡同。但俗话说的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巨大利益的趋势下,商人这个群体会爆发出无法想象的能量,在他们面前就没有不能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大明帝国的兵工厂按照主体划分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最高档的,称作皇家火药厂。别看名字,这种工厂不光生产火药,还是从枪炮研发到定型生产一条龙。之所以敢冠上皇家的前缀,不是荣誉而是事实。
所有皇家火药厂都是由内帑提供资金、由御马监管理运营、纯纯粹粹的皇帝私人产业,总参谋部和兵部半点插手的理由都找不到。
但皇家火药厂更偏重研发新式武器和对现有武器的改进,除了给御马监生产武器之外基本上不进行大规模量产。
规模也比较小,至今为止才建成了三家,全在京城北部的皇庄里。别说普通人无法接触到,军方也很难随意靠近。
第二类是规模和产量最大的,称作帝国xxx兵工厂。有了这个前缀,很明显是属于国家或者叫朝廷的。像海河机械厂、滦河工业集团、邯郸工业集团、松江工业集团、岘港工业集团下属的兵工厂都是这类。
它们由户部拨款、工业部承建、总参谋部批准监督、兵部管理运营,所有工作人员皆是军籍,负责全军多一半的武器装备制造,是大明军工体系里的中流砥柱。
第三类是以地名做前缀,比如贾镒徽的金县兵工厂。这类军工企业的身份用四个字就能概括,官督民办!
这类兵工厂数量最多,全国有上百家;分布最广,从蒙古草原到吕宋岛全有;规模最小,通常都是一两条生产线,只专注某种或某几种零部件的来料加工。
前两类军工企业的存在很好理解,皇家火药厂就是洪涛抓兵权的老底子,主要是搞研发用的。为了保密才划在皇家名下,这样就凭空多了一层保护膜。
帝国兵工厂是大明军事改革的产物,在把兵权收归皇帝之后,军械制造也从地方收归国有,大幅度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
可这么大国家,海陆军加一起近百万人,武器装备替换得有个过程,没法一蹴而就。第三类官督民办的兵工厂就是当年为了弥补第二类兵工厂产能不足,采取的权宜之计。
其实也不光是权宜之计,大规模生产效率是高,却不是万能的。有些零部件和产品在帝国兵工厂里生产就不适合,严重拖累了产能,质量上也高不到哪儿去。